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今日头条 >>默认分类 >> 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闭幕式暨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详细内容

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闭幕式暨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努力开创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新局面

     

  9月9日,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闭幕式暨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会上,首先播放了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精彩集锦,通过视频短片回顾了标准创新周主场和各地方专场活动的精彩瞬间。随后,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工商联、部分省级工商联和市场监管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等相关同志通过答记者问的形式进行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成果发布。

  本次活动由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组织建设部部长郭孟谦主持。全国工商联法律服务部部长涂文,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李玉冰,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处长陈凌,北京市工商联法律处处长王蓬,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任王泽群在主会场参会;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省工商联和省市场监管局有关领导在分会场线上参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法治日报、中国质量报、中国市场监管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消费者报、香港文汇报、第一财经、中国产经杂志、中国网等新闻媒体在主会场参加活动。各级工商联所属商会、各级工商联企业家执委、工商联机关相关同志通过扫码方式网络参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工作,民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又有哪些?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李玉冰: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与全国工商联签订了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印发了《标准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共同推动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能力不断加强。在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来自民营企业的委员超过1.5万人次;民营企业承担了9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中,来自民营企业的国际标准注册专家突破1000人,牵头提出并获批发布的国际标准超过200项。二是民营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举办民营企业标准化公益大讲堂,累计培训民营企业技术人员140多万人次;通过开展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为民营企业培训1200多人次;一些民营企业探索设立了企业首席标准官、标准总监、标准化专员等职位。三是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在近年来的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中,累计已有2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了100多个标准项目奖,约占所有标准项目奖的38%。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截至2021年底,676家民营企业的982项企业标准成为“领跑者”。今年,又有166家民营企业的231项企业标准进入首批“领跑者”名单。

  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继续与全国工商联通力合作,深入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工作,更好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重视发挥标准创新助力民营企业纾困解难的作用。加强标准化政策、知识、方法的宣传培训、完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让民营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取标准资源;鼓励标准化服务机构面向民营企业实际需求,整合上下游资源,提供标准咨询、国际标准解读、标准信息跟踪等整体解决方案。二是要重视发挥标准创新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制度,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吸纳民营企业参与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标准验证点建设;表彰在标准化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和个人,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重视发挥标准创新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作用。加快建设协调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同步推进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改革,防止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智慧监管等领域标准制定,加大通用标准研制和应用力度。四是要重视发挥标准创新助推民营企业走向国际的作用。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降低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加快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加强共建“一带一路”标准联通,推进标准信息共享与合作,促进中外标准互认;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法治日报记者:全国工商联作为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推动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举措?

  全国工商联法律服务部部长涂文:2020年在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全国工商联正式成为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两年来,我们把标准化作为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抓手。一是立机制。全国工商联与国家标准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四川、山东在内的18个省级工商联与市场监管局开展了合作,其中7个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二是出政策。共同印发《关于鼓励、引导和规范工商联所属商会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试行)》《标准化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3年)》,与市场监管总局等单位共同印发《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指导民营经济标准创新的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浙江、河南、内蒙古等18个省份已发布95份地方工商联标准化工作意见文件。三是建机构。成立全国工商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研究民营经济标准创新重大问题。目前已有广东、安徽、黑龙江在内的20个省份成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四是抓培训。通过举办7期民营企业标准化公益大讲堂,累计培训140余万人次。目前已有天津、河南、广西等23个省份共组织线上线下标准化宣传培训活动200余场,超12万人次参加。五是树先进。自2021年起连续两年开展民营企业标准领跑者和商会团体标准领先者行动。2021年55个商(协)会申报118项,评出7项全国工商联商会团体标准“领先者”,2022年共有93个商(协)会申报了232项,最终确定了15个团体标准获得商会团体标准“领先者”。今年积极组织企业和商会申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全国工商联提名9个奖项,有2个奖项入围获奖建议名单。六是创品牌。举办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推进会、标准创新大会、标准创新周等新的工作品牌,特别是今年首届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首创央地联动、多方协同的新机制,规格高,影响大,效果好。

  今年6月以来,全国工商联与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专题调研,对5479家上规模民营企业和32591家中小微民营企业做了问卷调查,总的来看,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工作走上了快车道。调研显示,各类商会正在成为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新阵地、探索团体标准建设的生力军。据了解,全联31家直属商会中25家有标准化责任部门;各商会累计开展标准化培训达1万多人次;截至目前,有13家商会共发布团体标准153项。据不完全统计,省级工商联所属所联系的2588家商会,目前已制发团体标准共计1616项。广大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标准实践的最前沿、标准竞争的冲锋队。一是有意识,近半数上规模民企多路径深度参与标准研制,65.8%的中小微企业认为标准能够引领企业创新转型。二是有人才,5479家上规模民营企业中,95%设立了标准化专门机构;32591家中小微民营企业中60.24%设立了标准化工作部门。三是有实践,45.6%的中小微企业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对标达标,47.6%开展了标准化良好行为实践。四是有实力,从标准创新贡献奖、企业标准领跑者、商会标准领先者活动中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已经研制成一批国际领先和行业领先的高水平标准。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标准化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普及。二是建好工商联所属商会特别是行业商会的团体标准体系,持续提升商会团体标准质量。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四是推动民营企业和各类商会开展标准国际化活动。五是引导加强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质量报记者:请问北京市在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创制标准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处长陈凌:我们着力以政策集成推动民营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持续实施首都标准化战略。市委、市政府近日刚刚审议通过《首都标准化发展纲要2035》,将于近期印发,以标准化全面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二是强化政策协调联动。一方面,与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标准化政策解读和培训。另一方面,综合集成各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区政府的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推动出台意见措施。三是持续发挥首都标准化战略补助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比如,针对主导制定ISO、IEC国际标准的,将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补助;制定的团体标准被政府采信应用的,给予最高20万元;新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补助金额不高于50万元。

  中国质量报记者:请问北京市工商联在引导首善之区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创新中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什么安排?

  北京市工商联法律处处长王蓬:市工商联结合实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大重视力度。我们成立了民营经济标准化专班,与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建立标准化协同机制,开展联合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共推商会团体标准建设。二是加大标准化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标准制定和实施应用的新模式,组织民营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深化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去年我市29家民营企业45项标准上榜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同比增长70.6%和95.7%。三是合力打造标准化品牌。我会与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聚焦前沿领域科技项目,共同助推“两区”建设,支持中关村企业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合力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关村标准”品牌,发挥标准化品牌的集聚优势和辐射效应。下一步,我会将继续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有针对性地研究推动具有技术优势的民营企业争做标准创新型企业,推动商会大力培育团体标准,以标准助推首都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报记者:民营钢铁企业开展了哪些标准化工作及取得的成效?标准对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任王泽群: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10.35亿吨,其中民营钢铁企业占比约60%,有4家民营企业为产量排名前10的钢铁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民营钢铁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争当企业标准“领跑者”,广泛参与团体标准制定修订,取得显著成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钢铁生产国,钢铁碳排放治理是我国碳减排的重中之重。以标准引领为钢铁绿色低碳发展赋能,关系未来我国钢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低碳标准远不能支撑钢铁行业低碳发展需求,全方位成体系的低碳标准研制工作迫在眉睫。《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工信部等三部委《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围绕低碳冶金、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布一批基础通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水平团体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下一步,钢铁行业将按照这些要求,在绿色低碳领域着重做好完善规则基础类标准工作,开展低碳工厂及低碳园区、低碳水平分级评价及认证标准制定,推进碳排放交易标准化等工作,不断引领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本次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济南专场活动主题为“乡村振兴·标准引领——山东地理标志在行动”,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郭建礼:山东选择这个活动主题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突出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引领作用。推动民营经济融入山东标准化发展大局,参与打造科技创新标准化先行区、动能转换标准化带动区、新发展格局标准化引领区、促进共同富裕进程的标准化实践区。二是突出标准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指示精神,以农业领域标准化工作为重点,推动建立统筹高效生态农业、现代乡村产业等现代农业标准体系。三是突出发挥地理标准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着力发挥中国地理标志产业联盟、黄河流域地理标志产业联盟、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等地标组织积极作用,通过地标领域系列标准化成果,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山东省率先启动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请具体介绍一下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对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一级调研员赵秀水:山东作为新一轮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坚持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致力于打造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省域范例。我们确定的主要任务是聚焦“1+4+N”标准化格局,即一个高地、四新区和全域标准深度发展,努力打造山东标准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一是建立标准化科技创新奖励机制。省政府将技术标准创新成果作为单独序列纳入全省科技进步奖评选范围,推动建立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二是建立先进标准培育机制。建立国际标准创新项目培育库、企业标准“领跑者”培育库、团体标准“一品一标”培育库,建立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培育模式,初步构建了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框架。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青岛大学、济南大学开设标准化专业;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青岛设立“国际标准化论坛”和“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成功举办多期公益性国际标准化培训班。截至目前,山东省民营经济主体1369.3万户,民营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3097项(占比35.5%)、行业标准3458项(占比28.5%),牵头制定地方标准165项(占比5.1%)。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请问以“新技术、新标准、新经济”为主题的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江苏专场活动,具有哪些地方特色?

  江苏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晓林: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江苏专场,以“新技术、新标准、新经济”为主题,由省工商联、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主办,省物联网产业商会大力支持,旨在深入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共商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大计,共促民营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大会分为专家主旨演讲、成果发布、企业家演讲等环节。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院长张朋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教授,分享了关于标准化助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考,带来了最前沿的权威解读。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以及好孩子集团、法尔胜泓晟集团、亨通集团、南京钢铁股等民营企业,直观展示了企业如何应用标准化、实现更好发展的场景。企业家代表们分享了关于民营企业在标准推动新业态发展、标准推动数字化转型、行业标准国际化、国家技术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实践体会。大会期间,还举行了首届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颁奖仪式。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近年来,江苏在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钱夏夷:省局会同省工商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纳入工作重点。省局将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纳入2022年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定期听取汇报,强化督查推进。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标准创新型企业、标准“领跑者”等制度设计,鼓励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的创新体系”。三是加大奖补力度。对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标准等活动的民营企业,奖补1845万元。沙钢集团等16家企业获得首届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推荐法尔胜泓昇等企业申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四是强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已落户我省的30个国际和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作用,带动我省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推动大全集团等6家民营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培育首批9名优秀软件企业首席标准官(企业标准总监),吸纳88名民营企业专业人才入选江苏省标准化专家库。经过持续努力,我省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标准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上半年,我省民营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饲料机械术语》,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78项,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制定《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27项。二是市场主体标准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上半年,围绕市场和创新需要,公开企业标准1.9万余项、团体标准268项,对我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产生推进作用。三是标准化效能显著增强。指导洪腾机械等44家民营企业建设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业等全领域标准化试点,推动一批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省工商联的沟通协作,借助“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世界标准日等重大节点,广泛传播标准化理念,提升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作为民营经济大省,请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介绍一下浙江省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情况?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章一文:多年来,浙江一直立足民营经济、依托民营企业,积极在民营经济领域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形成推动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合力。近年来,我局积极与省工商联建立战略合作机制,成立了领导小组;联合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工商联直属商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民营经济领域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2021年-2025年)》。二是夯实民营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全省已有近5.9万家民营企业在全国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自我声明公开27万多项标准,已有470多家商协会制定发布了4963项团体标准,已有近2.2万家民营企业参与对标达标,在全国排名前10的试点城市中来自浙江省的就占了6个。三是支持民营企业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成功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技术委员会(ISO/TC321)秘书处落户杭州。截至目前,全省民营企业已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9项;近5年来,以我省为主制定的2019项国家标准中,80%以上为民营企业主导制定;在研制完成的2800余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中,民营企业主导制定的占85%以上;在已经开展的两届“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评审中,有12家民营企业获奖,占获奖单位总数的50%,其中有2家民营企业获得了100万元的奖励。四是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标准化技术服务。通过建立浙江省标准信息服务网、每年举办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标准)博览会、成立杭州标准化国际交流中心等,着力为民营企业搭建标准化信息提供、标准化成果展示和标准化合作交流平台;建立标准化统计监测制度,面向全省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的3.5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主要产品执行标准水平统计分析。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工商联及其所属商(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优势,共同推动民营企业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引领浙江民营经济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作为数字经济大省,请介绍一下2022民营经济标准创新周杭州专场活动及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创新工作的情况?

  浙江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建良:杭州专场活动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创新,旨在深入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领域民营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增强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水平,助力推动“两个先行”。近年来,浙江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创新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浙江数字经济居全国第一方阵。浙江作为全面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势头好。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3.57万亿元,居全国第四,较“十三五”初期实现翻番;占GDP比重达到48.6%,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8348.3亿元,居全国第四;五年年均增长13.3%,两倍于GDP年均增速,数字经济在地区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凸显,稳定基本盘、引领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已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二是浙江以标准化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省委、省政府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加快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建设,已培育集成电路、智能物联、智能制造等多个标志性产业链,基本形成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和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浙江省委、省政府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标准创新,涌现出一批数字经济领域标准创新民营企业,如浙江中控、大华股份等主导制定了智能制造、视频领域国际标准;吉利集团、万向集团在汽车制造、信息安全等领域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三是浙江是全国最早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省份之一。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量、团体标准制定发布数量全国领先。未来,浙江工商联将与市场监管部门一道,聚集各方力量,加大标准化创新力度,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助力品牌强国战略实施。

  香港文汇报记者:港澳商(协)会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广东省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继山:近年来,广东省联合港澳特区政府,充分发挥商(协)会和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研制实施推广一批有影响力的湾区标准,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一是港澳商(协)会积极推动成立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林世豪、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副会长梁兆贤、澳门咀香园饼家董事总经理黄若礼等港澳代表人士申报加入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推动湾区标准化献计献策。二是港澳商(协)会积极支持湾区标准化建设。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工业总会、澳门中华厂商会等港澳主流社团明确表示对湾区标准化建设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意愿,多次参与大湾区标准化建设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三是港澳商(协)会积极参与制定首批湾区标准。在已经公示的70项首批湾区标准清单中,港澳商(协)会、企业在起草单位中排名前三的项目共54项。接下来,广东省工商联将与省市场监管局一道,以“一个湾区、一个标准、一次检测、一次认证、湾区通行”为目标,鼓励更多商协会共建共用共享“湾区标准”,推进三地规则对接、机制衔接,实现湾区互联互通。

  香港文汇报记者:如何发挥标准化在服务支撑深圳探索和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作用?

  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处长谭教千:2019年10月,深圳率先在全国成功创建首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将深圳“探索创新大湾区标准化协同机制”作为首批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向全国推广。可以说,深圳标准化工作,的确走在全国前列。今后,深圳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坚持实施“深圳标准”战略,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治理结构,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下一步,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将会同省工商联,围绕《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的第15条“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的部署,使深圳成为标准国际开放合作的新高地,以标准为驱动,将深圳打造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海拉尔东街东方银座3号楼9层  邮政编码:010010 电话:86-471-4599695

Copyright 201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seo seo